“村咖”實現長紅尤需扎根鄉野
4月17日下午3時許,從宿松縣中心城區驅車四十分鐘左右來到佐壩鄉梅園村,只見龍湖河畔豁然開朗,湖灣旁一座灰色的西式建筑映入眼簾,這里是芷蘭農場塍上咖啡。
(《安慶晚報》4月22日)
近年來,“村咖”作為一種新興的鄉村旅游消費形式,在田野與青山之間悄然興起,為都市人提供了遠離喧囂、享受田園的生活方式。這種結合了咖啡文化和鄉村自然景觀的商業模式,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費者前來“打卡”,展現出強大的吸引力。然而,如何在這股“村咖”熱潮中實現長期紅火,成為每個“村咖”經營者必須直面的挑戰。
特色經營是“村咖”長紅的基礎。在城市的咖啡館里喝咖啡是為了享受便利和現代氛圍,而在“村咖”喝咖啡,更多的是為了體驗鄉村的自然環境與寧靜氛圍。特色經營是“村咖”吸引并留住顧客的關鍵。如果每家“村咖”僅僅停留在“賣咖啡、看風景”的層面,那么消費者的新鮮感很快會消退。這也是目前一些“村咖”陷入困境的原因,同質化嚴重,缺乏差異化競爭力。
要改變這種局面,“村咖”經營者應當充分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,利用獨特的鄉村風貌、歷史背景以及特色農產品,打造個性化的品牌形象。要深度挖掘鄉村文化,賦予“村咖”獨特文化內涵,比如可以展示當地的歷史故事、手工藝品、傳統節慶等元素,定期舉辦一些農耕體驗、手作工藝課程等與鄉村文化相關的活動,以此提升顧客的參與感,讓他們不僅喝咖啡,更體驗鄉村生活。
“村咖”要避免“千村一面”的局面,必須豐富產品線,打造多元化的消費場景。光靠賣咖啡,可能在短期內會獲得成功,但要實現長期的盈利與可持續發展,光有咖啡還不夠。一些成功的“村咖”已經在探索“咖啡+”的模式。多元化的服務體驗,不僅可以吸引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,還能延長消費者的停留時間,增加消費黏性。與此同時,“村咖”還可以探索通過“咖啡+文創”“咖啡+團建”等形式,打造復合型消費空間。比如利用咖啡館舉辦小型音樂會、藝術展、鄉村創意集市等活動,為顧客提供更多元的文化體驗,讓咖啡館成為鄉村文化的聚集地和傳播地。
“村咖”作為一種新興的鄉村消費模式,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。然而,要想在熱潮過后繼續保持長久的吸引力,需要經營者在特色經營、文化挖掘、多元化服務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下功夫,深度挖掘鄉村文化內涵,避免同質化,豐富產品線,打造可持續的體驗型消費場景,才能讓“村咖”真正實現“長紅”。當“村咖”不僅僅是一個拍照打卡的場所,而是一個融入了鄉村文化、提供多元化體驗的旅游目的地時,才能真正讓“村咖”成為鄉村的一道風景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