種下“搖錢樹” 結出“致富果”
——大觀區鄉村振興的綠色實踐
4月23日,記者走進大觀區海口鎮鎮江村的“搖錢樹”工程基地,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映入眼簾。桃樹、柑橘、枇杷等果樹郁郁蔥蔥,長勢喜人,工人們正忙著中耕除草、疏果施肥,精心呵護著每一棵“搖錢樹”。
鎮江村村干楊思政介紹:“早在2020年,我們村就開始謀劃利用閑置土地,因地制宜種植經濟林木。”到2023年下半年,隨著市政府“搖錢樹”工程相關政策文件的出臺,鎮江村搶抓機遇,迅速行動,開始大規模推進。
鎮江村去年種植果樹4499棵,主要品種涵蓋梨、枇杷、桃和山核桃等。今年又新增1500多棵果樹,引入柑橘等新品種。這些果樹的種植不僅盤活了閑置土地資源,更為村民開辟了新的增收渠道。
在實施模式上,鎮江村采用“村企合作”“村戶合作”以及“村集體自主經營”三種模式,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,實現互利共贏。在村企合作模式中,村里提供苗木,企業憑借專業技術和管理經驗負責日常管護,待果樹產生收益時,村集體可參與分紅。村戶合作模式則更加貼近村民需求,村里免費提供苗木給農戶,農戶自主種植和管護,收益全部歸農戶所有,同時村里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,讓農戶種得放心、管得安心。
“我們搖錢樹工程絕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,而是立足長遠,充分考慮到生態和旅游的綜合效益。”楊思政介紹,鎮江村地處安慶近郊,交通便利,自然條件優越,非常適合發展鄉村旅游。村里種植的果樹不僅美化了村莊環境,為鄉村增添一抹綠色,還為城區市民提供了親近自然、體驗采摘樂趣的場所,成為鄉村旅游的亮點之一。預計到2027年,這些果樹將陸續開始掛果,并逐步邁入盛果期,將為村集體和村民帶來顯著的經濟收益,真正成為村民眼中的“搖錢樹”。
在海口鎮河港社區,5785棵“搖錢樹”搖曳生姿。3月,社區居民查桂英在自己家的小院子里種植了9棵果樹,她滿心歡喜地說:“種下這些樹,不僅院子變得綠意盎然,還能帶來實實在在的收入,真是一舉多得。”
河港社區黨委委員齊美中告訴記者,社區在推進“搖錢樹”工程過程中,通過組織村民實地考察和專家論證,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和市場需求,精心挑選楊梅、桃子、柑橘等經濟樹種進行種植。
在種植過程中,河港社區創新性地采用“點線面結合”的種植模式,為經濟林果的規模化發展注入強勁動力。所謂“點”,是指在社區內設立多個集中種植點,如楊梅園、桃園等,通過集中管理和示范引領,實現種植技術的標準化和規范化,提高種植效益和管理水平;“線”則是指沿著村莊道路等交通干線進行種植布局,形成一條條綠色的經濟帶,既美化了鄉村道路,又為過往行人帶來視覺享受;“面”則是指在更大范圍內推廣種植,實現連片開發,形成規模效應,提升經濟林果的市場競爭力。
為確保“搖錢樹”工程順利實施,社區與海口鎮林業站緊密聯系,定期邀請林業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,為村民提供種植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。從苗木選擇、種植技術到病蟲害防治,專家全程跟蹤服務,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科學種植、精心管護,確保每一棵果樹茁壯成長。“一旦村民遇到種植問題,只要一個電話,我們就會及時趕到現場,提供解決方案。”海口鎮林業站站長程從新說。
近年來,大觀區把“搖錢樹”工程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實踐,作為實施“千萬工程”、開展“百村行動”的重要抓手,以及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、促進產業振興和帶動群眾增收的有效舉措,從機制上、制度上、項目申報等方面給予有力保障,扎實推進。
“未來隨著這些果樹逐漸進入盛果期,大觀區的鄉村必將更加美麗富饒,村民的生活也將更加紅紅火火。”大觀區林長制辦公室主任楊傳寶說。截至4月20日,大觀區“搖錢樹”工程完成植樹數13132株,實現77個村民組全覆蓋,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綠色動能。